鋼坯的余溫還未散盡,月光漫過公司煉鐵高爐的檐角。中秋至,這輪穿越千年的明月,既照著古人“但愿人長久”的悵惘,也映著今日鋼鐵人“鋼花伴月開”的豪情。今天,我們以詩詞為禮,在鋼與月的交響中,赴一場屬于鋼鐵人的中秋之約。
“小時不識月,呼作白玉盤。”孩童時對中秋的記憶,總繞不開庭院里的圓月、手中的月餅,還有長輩口中“嫦娥奔月”的傳說。那時不懂“天涯共此時”的深意,只知中秋節(jié)這天月光下的游戲最是熱鬧,月光下的人最團圓。而今身在鋼鐵廠區(qū),再望這輪明月,才發(fā)覺它早已與鋼火交融——高爐頂端的探照燈與月光輝映,輥道上的鋼坯泛著與月色相映的銀輝,就連車間里機器的轟鳴,都似在為中秋吟誦新的詩篇。?
“皎皎秋空八月圓,常娥端正桂枝鮮。”古人愛以桂枝喻中秋,贊其高潔清雅。而在鋼鐵人眼中,車間里的鋼枝鐵架,何嘗不是另一種“桂枝”?它們雖無花香,卻有撐起工業(yè)脊梁的力量。你看月光下的軋鋼廠車間,李師傅帶著徒弟正巡檢設(shè)備,月光灑在他布滿老繭的手上,他指著剛下線的螺紋鋼笑道:“你看這鋼材的紋路,多像月光織的錦,咱們煉出的‘鋼筋鐵骨’,能讓高樓更穩(wěn)、橋梁更堅,這才是給家國最好的中秋禮。”彼時月光正好,師徒二人的身影在鋼軌旁拉得很長,成為廠區(qū)里最動人的中秋圖景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”對于鋼鐵人而言,中秋往往意味著堅守。今年中秋,儲運中心新進廠的原料工小王主動申請上班,他在朋友圈寫道:“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年,雖然不能回家陪爸媽吃月餅,但看著原料平穩(wěn)輸送、高爐正常運轉(zhuǎn),心里就很踏實。廠區(qū)上空的月光,此時也一定照亮著老家的屋頂,這就是‘天涯共此時’吧。”晚飯時分,分廠領(lǐng)導(dǎo)帶著香噴噴的手工水餃、月餅和水果來到車間,大家圍在臨時搭起的餐桌旁,就著月光享用美食,有人提議背誦中秋詩詞,從“舉頭望明月”到“明月幾時有”,朗朗詩聲和著上料機的輕響,在廠區(qū)上空久久回蕩。?
月光下,龍鋼公司的標(biāo)志性雕塑“爐火”顯得格外挺拔,它似乎在凝視著這片土地上的奮斗與傳承。從老一輩鋼鐵人“白手起家建鋼廠”的初心,到如今“科技興鋼謀發(fā)展”的擔(dān)當(dāng),中秋的明月見證了一代又一代鋼鐵人的成長。一代代鋼鐵人以鋼為筆、以月為箋,將“強企有我”的誓言寫進詩詞里,將“產(chǎn)業(yè)報國”的初心融入月光里。
讓我們借一縷月光,捎去對遠方親友的思念;借一句詩詞,致敬堅守崗位的同行;更借著這鋼火與明月的交融,許下對鋼鐵事業(yè)的期許——愿我們煉出的每一噸鐵、每一寸鋼,都能為祖國的發(fā)展添磚加瓦;愿這輪中秋明月,永遠照亮我們企業(yè)奮進的征程。(龍鋼公司 張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