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漢江畔還飄著薄霧,父親已在陽臺擺弄那面嶄新的五星紅旗。“樓下的桂花開得正好,掛這兒剛好能映著花香。”他扶著旗桿反復調整角度,粗糙的指尖拂過紅綢邊緣,晨光穿過紗窗斜斜切進來,把五星染得透亮。我站在陽臺上看,樓下河堤公園邊,晨練的老人正沿著插滿國旗的步道慢走,紅綢與銀杏葉的金黃在秋霧里輕輕浮動,像撒了把細碎的光。
早市的熱鬧比往日稠了幾分。賣核桃的老漢把攤位往路口挪了挪,木架子上掛起串小紅燈籠,玻璃罐里的板栗油光锃亮。“國慶嘛,圖個喜慶!”他往我袋里多塞了兩顆,指尖還沾著新鮮的青皮汁。街角的早餐鋪飄出熱面皮的香氣,老板娘系著印五角星的藏青圍裙,鐵勺敲得鐵鍋叮當響:“今天加量不加價,祝咱國家生日快樂!”我捧著碗坐下來,看穿校服的孩子們舉著小國旗追跑,紅領巾在秋風里揚起,與國旗的紅疊成一片溫暖的浪。
回家時父親正對著手機視頻笑,屏幕里姑姑一家擠在鏡頭前,背景是外地廣場上碩大的國慶花壇。“你們那兒的花真鮮亮!”父親舉著手機轉了圈,特意把陽臺的國旗框進手機畫面。“我一早就在廚房忙活,晚上燉排骨給你們‘云解饞’。”說著翻出老相冊,指尖劃過二十年前的全家福—— 年輕的他穿著筆挺的燈芯絨衣褲,胸前別著塑料國旗徽章,背景是勉縣和平路“北門廣場”的假山,墻面上還留著褪色的標語。
午后的陽光暖得讓人犯困,我和父親沿著江堤散步。大橋上掛滿了國旗,風一吹,千面紅綢同時舒展,像流動的火焰舔舐著橋面。橋欄桿邊站著對老夫妻,老爺爺正舉著手機給老奶奶拍照,背景的“歡度國慶”標語紅得耀眼。傍晚的廚房飄起肉香時,鄰居們陸續(xù)上門。李叔拎著陶壇裝的自釀米酒,王阿姨挎著竹籃,里面是剛蒸的桂花米糕:“國慶就得熱熱鬧鬧的!”父親把珍藏的茶葉泡上,紫砂壺嘴冒出的熱氣混著酒香漫開來。電視上投屏著一月前閱兵的畫面,當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屏幕時,剛上小學的小侄女突然站起來敬禮,手里的小國旗搖得像團跳動的火。
夜色漸深,陽臺的國旗在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。父親給孩子們講當年在“北門廣場”看國慶電影的往事,“那時搬著小板凳早早就去占位置,銀幕一亮,全場都安靜了。”我望著窗外的萬家燈火,每扇窗里都透著暖光,樓下的路燈與國旗的紅交相輝映,像撒在人間的星子。
臨睡前,手機彈出朋友發(fā)來的照片: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,五星紅旗在夜色中格外耀眼。我回復:“來漢中看月亮吧,這里的國旗映著桂花香。”放下手機,聽著窗外的蟲鳴與遠處偶爾傳來的歡笑聲,忽然懂得,這國慶的紅從不是遙遠的符號——它藏在早餐鋪的圍裙上,飄在漢江的微風里,浸在家人的笑談中,是每個尋常日子里,最踏實溫暖的底色。(漢鋼公司 張永謙)